摘要 據賽迪智庫近日發布的《2013年下半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勢分析與判斷》顯示,2013年上半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相對較快,正在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新支柱;產業創新步伐加快,部分關...
據賽迪智庫近日發布的《2013年下半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勢分析與判斷》顯示,2013年上半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相對較快,正在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新支柱;產業創新步伐加快,部分關鍵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龍頭企業、技術平臺和產業基地在商業模式創新、行業關鍵技術突破等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引領示范作用不斷凸顯。
雖然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打壓愈演愈烈、政策幫扶缺乏市場有效回應、融資渠道單一等問題仍然存在,并成為制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從內部投資和外部環境來看,下半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仍然面臨積極因素,產業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投資方面,在下半年我國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將依然會成為投資的重點領域,各省必然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加強爭奪與投資。出口方面,美國經濟的回歸對世界經濟回升會起到積極作用,預計下半年會對我國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出口產生一定積極影響。
產業集聚效應將進一步顯現
新興產業的空間分布與所在區域的傳統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特征密切相關,一旦形成集聚發展態勢,將有利于產業的規模持續擴展和競爭力地提升。目前,高端裝備制造業已初步形成兩個核心,分別是環渤海地區和長三角地區;新材料產業正在逐步形成“東部沿海集聚,中西部特色發展”的空間布局;新能源產業方面,環渤海區域聚集了我國30%左右的風電裝備制造企業,長三角地區集中了我國60%的光伏企業,而西南地區成為我國重要的硅材料基地和核電裝備制造基地,西北地區集聚了我國90%以上的風電項目和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
在新興產業的集聚區域內,產業園區和基地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例如昆山高新區2013年一季度完成新興產業產值130億元,同比增長84.8%,新興產業產值占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4.6%。以上產業發展表明,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空間格局已經初步形成,產業發展將會在此基礎上不斷強化,后發地區很難形成大的格局改變。因此可以預計,下半年及未來一段時間內,產業集聚發展效應還將進一步強化。
部分領域政策幫扶效果不明顯
2013年上半年,各部委相繼出臺諸多利好政策,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201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計劃》,明確了201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要點。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具體內涵進一步細化。
在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動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各領域及地方發展取得了較快的進展。高端裝備領域,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國內首臺多功能水下智能檢查機器人。新材料領域,科銳近期宣布開發出光效達276lm/W的白光功率型LED,再度刷新行業最高紀錄。地方來看,1~4月,合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1~5月,南通市海洋工程、新能源等制造業新興產業同比增長25.1%,高于全市平均9.2個百分點。
不過也要看到,由于政策切入點尚處于探索之中,部分政策效果還沒有充分體現。例如,國家一直對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但充電樁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沒有跟進等原因,導致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扶植效果并不明顯,在第二輪扶持政策未指定之前,部分企業表示即使接到訂單,也不敢貿然生產,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自身良性循環并未實現。又如,盡管國家對光伏太陽能產業進行了大力扶植,但太陽能電池由于價格較高,國內市場反應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對于新興產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美國硅谷,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的風險投資支持。同樣,在北京海淀區,為支持新興產業發展,設立了海淀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扶持培育了創新工場、車庫咖啡、聯想之星等一批新型創業服務組織,有效地促進了當地新興產業發展。
不過,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主要依靠政府資助、銀行貸款和企業自有資金,遠遠不能滿足企業資金的需求,而且發達國家或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經驗表明,如果沒有資本市場助力發展,不能有效地推動新技術和新產品產業化,那么,新興產業很難實現持續快速發展。
為加快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賽迪智庫建議,一是要積極推動企業境內外上市融資,大力培育上市后備企業資源,推動股權投資基金與企業上市的聯動發展,有效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和方式,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二是要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扶持企業在海外市場上市。建立與證監會、證監局和證券協會的溝通機制,搭建企業上市服務綠色通道,促進企業在國外資本市場上市。三是提高科技金融服務能力。以增強金融對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為核心,圍繞初創期企業成長需求,設立投資引導基金,擴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支持力度。四是借助民間機構等力量,扶植發展一批諸如創新工場、車庫咖啡之類的新興產業孵化機構,提升產業發展的市場活力。